青年画家僧璨此次布展,其作品应该看作“97中国画五人展”中他的《城市寓言系列》的续篇,是他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轨道上独辟蹊径,刻意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伯雄曾经这样说,僧璨的画“耐人寻味”其味道不在于笔墨处理的如何,乃在于运用墨染与勾线组成的一系列非现实却又摆脱不开现实的的形象构思。”我认为朱教授的这个评价,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启僧璨画作诡秘而朦胧的艺术殿堂的钥匙。
任何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内心的载体。中国画的传统尤其如此,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无不体现了大师们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与鲜明爱憎。从这个意义上讲,僧璨恰恰把握了传统的精髓。他不拘泥情境的临摹而注重意蕴的开掘,不追求表现的流畅而着意内涵的揭示,不留恋山川景物花鸟鱼虫,而注目人的生存状态。他是用传统的酒杯浇今人心中之块垒,以现代目光映现当代人仰或说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这种心灵的独白常常因为低沉凝重而显得韵味悠长。
僧璨的画,不以色块取胜,而以构图见长。其布局不求整齐,其人物不求规范,非现实的变形与根植于现实的寓意,交汇成雾障重重的谜团,从而形成了别致,独特,怪诞,诡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给予读者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再创作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难免造成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割裂与疏离。画意的不确定性使一些人望而却步,又使一些人因洞察其堂奥而欢欣,一位外国收藏家多次找画家洽谈,表达愿意收藏的意向,说明真正的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障碍的。一幅画犹如一首诗,一眼就可读懂的不是好诗,意象森严,百读而不得其解的,也不是好诗;初读不甚解而百读不厌的,那才是好诗,僧璨的画,可以说接近或者说一些篇幅已臻诗境。探索是艺术的出路,没有探索就没有艺术生命。僧璨深知这一规律,所以他才孜孜以求新和变,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母体文化的土壤上种植现代思维,也许是艺术的真正生命之所在。
僧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期待着他的第二步、第三步……
颜廷奎 (作家,散文家,编辑家)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